能源变革推动者
咨询电话:400 0835 999

能链翟宇博:“场景+技术”双创新,推动交通领域碳中和

05月08日

交通领域是我国第三大碳排放来源,占到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0.4%。然而,相较于世界16.2%的平均水平,我国交通碳排放仍面临较大压力。我国交通领域如何实现碳中和?有哪些系统化的路径和具体的落地举措?4月28日,能链碳中和负责人、能源数字化专家翟宇博受邀在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企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开展了直播分享,以“交通碳中和的科技创新与实践”为主题,分享了他对交通领域实现碳中和的思考,以及能链的相关实践。


 

翟宇博表示,目前,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偏低,仅为200辆。而全球均值为400辆,美国为800辆。有预测显示,到2035年-2040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将会达到5.5亿辆-6亿辆的峰值。而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提升,我国交通碳排放的压力将持续增加。


在交通碳减排上,翟宇博指出,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存量市场,减少燃油车的碳排放;二是增量市场,用新能源汽车代替燃油车。他表示,得出这一判断,主要是基于造成交通碳排放的主要原因和发展趋势。首先,道路交通占交通碳排放总量已超过75%,其中轻型车的碳排放占比最大,占交通行业碳排放量的45%,占道路交通的60%。可以确定,乘用车碳排放是交通碳排放主要来源。其次,我国汽车电动化率在逐步提升,新能源汽车正在实现对燃油车的替代。

 

在交通碳减排的具体路径上,翟宇博指出,应该大力推动交通能源场景+技术的双创新,主要包括:1.降低能耗,通过提高能源的周转效率和利用率降低碳排放。目前,中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3倍,因此,交通领域能耗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2.提高交通电动化、新能源化水平;3.减少相对行驶里程及浪费里程;4.加强科技创新,通过有效的科技手段实现量与质的飞跃,如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微电网+新能源分布式接入+储能应用等。

 

围绕场景创新和技术创新,能链进行了哪些实践?翟宇博介绍,在场景侧创新上,沿着“一减一替——存量化石能源减排 + 增量新能源替代”的路线,能链利用数字化手段推动能源生产、储运、零售、消费等各环节碳减排,助力交通碳中和。

 

比如,在消费端,能链旗下团油App,依托数字化技术,帮助车主高效找油站,并提供路径规划,减少空驶里程,从而降低碳排放。同时,车主还可以在线支付、开票,提高结算效率的同时,减少纸质账单消耗。

 

同时,在新能源领域,能链旗下快电App,通过互联互通技术和生态赋能,提高整个充电桩行业的运营效率。来自SGS的报告显示,能链的充电服务实现全年相对减排量89.68万吨二氧化碳。

 

在场站端,能链布局了综合能源港业务,对加油站进行综合业态改造。首先是推动传统油站的节能改造;其次是增加充换电、氢能等能源补给品类;三是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增加清洁电力应用;四是以数字化手段提升运营效率,并降低油站日常纸张消耗量。


在技术创新上,结合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能链也在积极推进底层技术网络的革新。比如,能链旗下能链车联,将能源补给服务植入车机终端。当车辆的油或电到了预警线,车机端会自动弹出提示弹窗,告诉车主需要加油或充电,并支持在线导航去附近的加油站或充电站,用数字化方式覆盖用户能源补给、支付、开票等各环节。

 

翟宇博还强调,“技术创新可以带动场景和应用的二次创新。”因此,能链也在做更多尝试。比如,面对未来的无人驾驶场景,在智能座舱内实现的智慧化、便捷化的能源服务。增加物联网在场景中的应用,拓展已有能源补给场景。同时,通过利用区块链等相关技术,探索解决碳资产流转时的分配问题。

 

随着碳中和进程推进,碳减排量的资产属性愈发受到关注。针对这一趋势,能链已经有所布局。目前,交通领域暂未纳入我国碳交易市场,以定性减排研究为主。能链已联合SGS、北京绿交所等专业机构率先开展交通碳减排定量方法学研究,并开发相关碳普惠应用。司机通过“快电”App充电,就可以计算相对于传统燃油车行驶的减碳量,同时“快电”App为每个车主建立了自己的碳账户,获得的碳积分可以冲抵充电费用,或者在平台上兑换一些商品和服务。


据翟宇博介绍,2021年,能链全年累计减排104万吨CO2,占全年道路交通能源排放总量的0.13%。未来,随着能链绿色、数字化业务的不断推进,能链在道路交通行业内将体现更大的减排价值。能链希望,到2030年,能链的减排量将占该年道路交通能源碳排放的1.26%。


立即联系我们